临沂经济网 >> 人物 >> 浏览文章人物频道

认“识”史福振

2020-4-16 15:39:10 来源:临沂经济网 临沂经济网

      


      初识史福振,是一个霞光灿烂的傍晚。

      临近“收工”时分,我在化学实验室里给学生准备第二天的“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”的实验,看着试管里一根根铜丝上“结”出的串串银子,我白日做梦起来:照这速度,我很快就成为山西土财主的!

      正自鸣得意,手机却急促地“叫唤”起来:

    “哪位?”

    “你是王老师吗?”

    “是啊。你是?”

      他没过多地自我介绍,就急切地说明了“来意”。

      原来,老史弄了个食品加工作坊,为确保食品安全,他购买了一架显微镜搞化验,不知何故,显微镜硬是“照”不出“东西”来。他去请教在小学任教的陈文明,陈文明推荐了我:“王老师是老实验员了,找他,一准给你鼓捣好了。”

      陈文明同我很熟,我没有理由拒绝他。

    “你别急,我过去给你看看。”

      驱车来到老史的化验室,眼睛对准目镜,可不论我怎么对焦,眼下都是一片乌黑。

      是屋内光线不好?

      打开所有的白炽灯,眼下仍是漆黑一片。

     无奈,我拿着显微镜走出化验室,对着霞光仔细端详显微镜的一切部件。嗨!那物镜的“帽子”还没摘下来呢。

      不费吹灰之力给他弄好了。

      老史特好客,非要盛情款待我不行。

      一会功夫,老史就弄了满满一桌子带有韩国风味的下酒菜:烤羊蹄、酱猪蹄、韩国泡椒……

      佳肴丰盛,但我却吃不惯这“异国情调”。

      尽管难以下咽,但我却不但不满脸堆笑,同他边吃边聊。

      原来,老史年轻时曾携家带口在东北打拼,几年功夫,就积攒了百万元衣锦还乡。踌躇满志,他曾投资组装铲车,但由于不达标,仅生产了三辆,就宣告破产了。以后,他也曾涉猎过板材加工,但也因质量不合格,不得不抽身而退。

      谈到这里,他长舒了一口气:“我是一级厨师,曾是吉林军分区老干所有名的‘一厨’。”

     “我就不信,我走不出厄运。”他向我攥了攥拳头。

      就这样,他发挥自己的特长,弄起了以生产韩国泡菜为主的食品加工小作坊。

      老史又特认真,唯恐出现什么食品安全之类的事故,执意让我帮他购买化验设备、器材。

      我是学校的化学实验员,自然有这门路。

      几天后的周末,我带他到临沂化工城的一个“熟点”,为他购买了“足额”的化验设备、器材。

      又牺牲了几个周末的休息时间,给他“调试”好了一切。

      自此,我同老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

      因是好友,虽不能时常见面,却时时“关注”着他。

      虽有一手好手艺,但因韩国泡菜在我们那一带并不受欢迎,老史又一次折戟沉沙。

      以后的日子里,听说电视剧《沂蒙》正在沂南红色摄影基地紧张拍摄,老史便开着他那辆破“昌河”,带着几个好友,去做群演。

      难道屡战屡败的老史要向影视业发展?

      左等右盼,《沂蒙》播出了,瞪大眼睛“找”老史,却只在27集看到了他的一个镜头,而且是连一句台词也没有的一闪而过的镜头。

      谈起这段经历,老史颇有感慨:群演一天只有80块钱,管两顿盒饭……

      这一定不是老史心中的终极目标。

      果然,没几日,老史就从人间蒸发了。

      ……


      那天,我突然接到“陌生”来电。不用介绍,从带着“甜味”的口音里,我知道是老史“呼唤”我。

    “我在大田庄,这里是费县、蒙阴、平邑三县交界的地方,我在这里养香猪呢,来玩啊。”

   “你怎跑到那里?”

    “一言难尽。来了同你聊。”

      特想知道他的故事,便满口应允下来。

      尽管特想了解他的故事,但因杂事太多,只好一次次违约于他。

      去年临近放寒假,我又一次接到老史的电话。

     “王老师,别再让我苦等。”

      不能再“辜负”他了。

      假期的第一天,我起了个大早,匆匆地“按图索骥”找到了他。

     “你怎跑到这里修仙?”

       他令我烧火,而他忙碌地宰杀了一只地道的小草鸡,又弄来几大块香猪肉,边拾掇边同我啦起了跑到这里“修仙”的缘由。

      数次创业数次失败,他心中的那口闷气始终爆发不出来。

       难道我就是一个怀才不遇之人?心中忿忿不平,于是,便走出去散心。无意间走进德州畜牧研究所,发现了野性十足的西藏香猪。那一刻,他寻思:圈养的鸡鸭猪鹅是饲料促熟的“速成品”,肉质很差,早已不受大众欢迎;而这漫山遍野撒欢的西藏香猪,因生长周期长肉质特香,并全无野猪的土腥味,引进来一定大受欢迎。

      在费县人民政府的帮助下,他钻进这“深山老林”,撇家舍业做起了“猪倌”

      三年过去了,随着山东农科频道对他这位“猪倌”专题报道的播出,蜂拥而至的客户几乎每天都给他带来大把的银子。一年下来,20多万元揣进了腰包。


      推杯换盏间,谈起他曲折又艰难的创业经历,与我同龄的老史泪花闪闪。

      驱车返程的路上,想起永不服输的老史,脑海里竟回荡起了范伟在《马大帅》中那句虽是调侃但却非常提气的口头禅——

     “大……不了……我……从……头再来!”


   (临沂市兰山区临沂新桥中学    王京礼)

【责任编辑:育博】

上一篇:退役不褪志 战“疫”显本色 ——记郯城县归昌乡政府工作人员、退役军人张亚南
下一篇:须眉不让“半边天” -----记郯城县高峰头镇“三资清理”模范舒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