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沂经济网 >> 民俗 >> 浏览文章民俗频道

赶春会

2020-5-2 20:38:23 来源:临沂经济网 临沂经济网

      农历四月初八,是临沂市兰山区新桥一年一度的春会。

      在山东,或者整个北方地区,很多乡镇驻地或者村落都有定期的贸易日叫“集”,一般五天一个集日。赶去集市囤物换物、买卖交易,叫“赶集”。

      赶集其实早在汉朝初期就开始萌芽,当时人们去集市上交易的时间不固定,所以会出现一些好的农产品遇不上真正需要的人,而自己辛苦种出来或者手工做出来的优质农产品,卖不上好价钱,真正需要的人又可能花了钱还买不到称心如意的商品。后来,随着社会的发展,开始有了固定的日期和场所,就出现了“集”,有许多人赶远路去做些小买卖,更多的人赶着去购买些农副产品和生活必需品。

      除了五天一个的集日,一年当中还有一个或者两个规模更大一些的定期集会叫“会”。赶集一般都是附近几个村庄的人赶来购物,而赶会则是周围更多的村庄的更多的人赶来购物或者串亲戚,“会”在当地,是一种民间风俗,更是一年一度的重大民俗活动。

      在文学作品中,有很多关于“赶会”的描写:《歧路灯》第三回:“若逢晴朗天气,这些城里乡间,公子王孙,农父野老,贫的、富的、俊的、丑的,都来赶会。”

      刘真 《春大姐》:“﹝ 玉春 ﹞穿上用明华给他的丝线绣的花鞋赶会来了。”

      有些地方的“会”,只有一天,有些地方则会持续3天左右(这两句话中有两个会,不知道你会不会理解)。

      赶会的场所,一般选择地势平坦、面积较大的地方,适合较大规模的人员和货物流通。

      相传,神农时代“日中为市”,太阳升至中天进行集市,互通有无,做好交易就散伙。后来,农业、手工业有了发展,商业随之繁荣,出现了固定的交易场所,地点常固定在交通要道或衙门附近。南北朝时,崇尚佛法,大兴庙宇,于是活佛升天或菩萨诞辰之类盛会应运而生,游客纷至沓来,商人见有利可图,便来庙前设摊,兜售生意,这就是以寺庙为中心进行交易活动的庙会的由来。

      农村的“会”和庙会差不多,只是地点不同。“会”一方面是为百姓提供一个互通有无的场所,另一方面也是为亲朋好友联络感情提供机会。在这一天,人们呼朋唤友、三五成群地于集会上逛一逛,吃点小吃,多数“赶会”人的目的不在于买什么,而在于“逛”,在于看热闹。

      说起“会”的最大的特点,其实就是热闹,熙熙攘攘、车水马龙。卖的东西杂七杂八、应有尽有,但相对来说,都比较低档。

      在八十年代以前,“会”驻地的人会提前一天邀请亲戚住在家里,第二天一起去“赶会”。如果家里有定亲但未婚的准媳妇,婆家则一定提前一天或者几天,专门“叫”(邀请)来赶会,显示婆家对媳妇的重视。

      一般,头一天的晚上就有人先画地为摊了,占据下有利地势,第二天早早地把摊位支在画好地上,这个也有专门的说法,叫“护地方”或者“护摊”。“会”也一般从天明一直持续到天黑。

      新桥的会一年有两次,四月初八的春会和十月初九的秋会。

      老一辈的人唱过一首民歌:“从春到秋一整年,腌上了咸菜忙棉衣。杂花子粮食装二斗,一心要赶石桥(新桥以前叫石桥)集。集上先把粮食卖,卖了粮食置买东西。权耙扫帚扬场掀,碌碡簸箕使牛鞭;筛子抬筐麻袋囤,胶轮条筐和车绊,锄镰锨镢样样有,各种农具要健全。”这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时期,新桥春会和秋会的特点。

      春会一般是指,麦收前,以锨、耙、扫帚等农具交易为主,秋会是秋收后,以牛马驴骡等大牲畜交易为主,在古代,甚至还有奴婢、老婆、孩子的买卖。因为都和农忙有关,到会上进行交易的时机很关键、很要紧,所以前面加了个“赶”字,既是赶赴、也是赶紧的意思。

      现在,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,“集”和“会”都是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,但是,其热闹的场面,和农村特有的民俗活动,依然令人神往,让人不能忘怀。

      走,赶会去。(作者:杨晓欢   单位:临沂新桥中学)

 【责任编辑:育博】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上一篇:白衣天使,我想对你说
下一篇:青春的力量